二、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中原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么“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涵,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为客家先民。


三、界定客家人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学术界上,有人提出: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人类社会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四、客家血统

  客家血统,不完全是纯汉族血统。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


五、客家后裔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客家后裔,既是说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他就不是“客家后裔”。

称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是因为这些“先民”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裔,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的儿孙。

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


六、客家界说

  客家界说,是指全面地、本质地、科学地从民族概念内涵的共性和构成民系特性的个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客家进行科学概括,特别是对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作出科学概括,给予准确的定义,并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能得到有说服力的验证。

客家界说诤见众多,综合各家,共同处如下:

  1、以客方言为母语;

  2、强调祖先来自中原;

  3、以正统中原文化继承者自居;

  4、有别于周边族群风俗习惯;

  5、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主要居住地,而逐渐向外扩张;

  6、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

  但紧凭这几点来解释客家形成史中的许多问题,则是远远不够。


七、客家学

客家学是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客家学的内涵,包括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客家民系的源流、社会经济、语言习俗、心理情感、民系意识等发生、发展、演进过程,揭示这一民系的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趋向。

  客家学的外延,主要是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全面地、多方位地研究客家民系与汉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大文化的关系,分析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及其诸表现形式,揭示客家民系个性特征形成的文化心理机制及其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进而科学地分析客家民系对汉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乃至对整个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八、客家学的学科体系

客家学(Hakkaology)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罗香林先生在研究客家问题时,首先提出了限于当时的研究状况及水平,没有涉及客家学学科的具体构建及总体设想。

客家作为汉民族共同体内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典型形态的社区(commu-nity)文化,其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任何单一学科都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客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体系重点如下:

一是理清并统一客家学学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先民等,使这些概念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

二是准确而又具体地描述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使客家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三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境况的内在关系,以“复原”客家民系的动。



收缩